作者吴双退休前的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上山下乡插队务农11年,在广播电视媒体从事新闻工作至退休。这两部分的中间衔接的是恢复高考后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的几年。退休后,作者在心中开辟了安静的一隅,不染风雨,不惹尘埃,安之若素,从容不惊地用文字记录了几十年的过往。笔尖过后,键盘上出现的文字就像一朵朵小花,淡淡地在耕耘的土地上默默地绽放着,用一朵朵花开的时间,守望着自己的青春时光。
《片羽·随笔集》是吴双继《双手拾柴•随笔集》后的又一本新作,书中择取了近些年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散文、随笔和杂文整理成册。从内容上分为回顾知青生活的“尘封底片”和感慨尘烟往事的“岁月剪影”。作者以人生历练、成长记忆、生活思索为切入点,以新闻工作者的目光,对行走中的世界客观地留下他的认知与思考。
作者吴双对“尘封底片”内容的阐述是:“我不知道人的一生里该有多少能留在记忆里的地方。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个地方己经深深地镌刻在心里。这是一座在中国版图上很难找到的、不起眼的小山屯。它清贫而质朴,永远素面布衣。但这里却是带给我少年冲动、青年迷茫、中年苦想、老年感叹的地方,至今它仍然停滞在我的思乡情怀中。这就是我曾经插队的小山屯,我与它相约竟用了近六十年的时间!而血色浪漫的岁月带给小山屯的却始终是平淡如水。这半个多世纪,我从未听过它的抱怨和委屈,看见的是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种植着希望和乡愁。记录下这难忘的知青岁月是对历史的责任,也是对往日的心念。”
时光不语,年华易逝。作者在“岁月剪影”里讲述的是自己在岁月长河里捞起的几片漂浮的羽毛,它虽然轻盈,但不孱弱,片片都有着拨动人心弦的故事。在自己的心里,这些飘散的往事从来不需要刻意地想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就像旧时深深的巷子里那一声声悠远的叫卖声永远回荡在记忆里。
年逾古稀的吴双先生近些年写了逾百万字的随笔、散文、小说在报刊发表。特殊的经历会促使写作人用特殊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拥有这种视角才能成为个性鲜明的生活记录者。冯骥才先生说过:“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写作是向别人讲故事;而阅读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
作者简介
吴双。笔名蒙凡、微信网名苦丁斋主。“老三届”初二“肄业”生。1968年6月插队到内蒙呼伦贝尔盟,上山下乡务农11载;恢复高考后,1979年以高分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工作于天津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编辑)职称,资深新闻人。坎坷的知青经历为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之路打下基础。工作期间曾完成电视连续剧《快乐的旅行》的剧本创作和制片;主编和创作85万字的知青作品集《砺·炼》;退休后独著81万字的《双手拾柴·随笔集》;独著40万字的长篇小说《过火林》;以及近百万字的散文、随笔、小说、诗词等创作在不同媒体刊载。现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会员兼理事会副主席。
出版机构
《片羽·随笔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出版社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文化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文化、艺术、教育、科技、文史、卫生、经济管理等类别图书及各领域学术专著。本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华文化书局,1938年迁入香港,1955年更名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为中国文化出版社。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出版社历经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秉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繁荣”的宗旨,竭诚致力于祖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不断繁荣,出版了数万种图书,业务范围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出版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编著者多元化的出版需求,经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批准,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注册成立了旗下专业化出版机构——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当代文艺出版社,使中国文化出版社整体实力更加雄厚,业务分类更加精细,市场适应能力更加强劲。目前,中国文化出版社暨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当代文艺出版社已成为集图书编辑出版、书刊代理发行、书籍装帧设计、书刊排版印刷、国际刊号管理、文化艺术交流于一体的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机构。
(正文已结束)
推荐阅读:叶紫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