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斑驳岁月的光影交错
回眸纷繁往昔的悲喜糅合
感知一位前朝皇室王孙
今朝国剧匠人的前世今生
本书系当今国粹领域艺术名家-北京京剧院资深元老黄士骧先生的人物传记。
全书以主人公人生历程暨艺术生涯为主线,通过对之迄今逾八十载人生道路与七十年演艺生涯的全程回溯,在他以深具艺功及广泛影响而尊享业界名望大家的艺术成就外,尤加涵盖对曾步履崎岖人生旅程的这一个体生命无不产生至要关联乃至深刻影响的、身为既往大清帝王后裔此一处凡尘俗世之天潢贵胄,围绕其特异身世背景及历史渊源的深入挖掘与翔实记述,是为在该人物多年艺途生涯背后,尤为值得特别书写并予记录呈现的、堪为浸满浓墨重彩的个异生命痕迹与丰厚史实篇章。
作者:王鹤英子(本名 熊 英) 自由作家
主要出版作品:
长篇纪实小说《华彩春秋》
长篇纪实文学《英雄传奇·祭忠魂》
长篇报告文学《印迹长存》
长篇人物传记
本部
此书作为向国粹艺术名匠黄士骧先生从艺七十周年特别纪念。
附:
值得恒久记忆的生命留存
-摘录文史学者罗澍伟为《凡尘皇胄》所作序文
本书是关于当今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士骧先生的文学传记,但书名却为《凡尘皇胄》,这是因为黄士骧先生的出身家世非同寻常,他是出生于清代天潢贵胄的帝王之家。可是有生以来士骧先生又非常的低调,从不以皇室族裔身份而自居。
士骧先生家世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先生的高祖父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大清入关后第六位皇帝—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士骧先生是道光爷五世孙。
道光爷薨后由四子奕詝入承大统是为咸丰;七子奕譞封醇亲王。这位被称为“老七爷”的醇亲王即为士骧先生的曾祖父。
咸丰、同治父子二帝先后亡故,东、西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决定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就此改元为“光绪”。
醇亲王奕譞共生有七个儿子,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亲妹,先后生有四子,但只有二子载湉(即光绪帝)健康活了下来;五子载沣,六子载洵,七子载涛均为侧福晋刘佳氏所生。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先慈禧一天去世,次日慈禧下诏,将载沣长子溥仪承继同治为子兼祧光绪,继承皇统,溥仪继位后改元“宣统”,溥仪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皇叔载洵、载涛各加封郡王衔。
1902年“以醇贤亲王奕譞子镇国公载洵为奕誌后,袭贝勒(爵位)”这位“洵贝勒”就是本书传主的祖父。
载洵(1885—1949)字仲泉,号痴云;嫡福晋必禄氏,法部左丞善佺之女。生有独子名溥侊。就血亲辈分而言,溥侊既是光绪皇帝亲侄,又是末代皇帝溥仪堂兄。
1919年,溥侊时已到成婚年龄,正室迎娶的是前清内务府总管大臣增崇的四女儿存颐。增崇,察哈拉氏,籍隶正黄旗满洲,三世均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是清仅有的三代连任内务府世家,财势非同小可,其先祖索柱为雍乾年间名臣,故亦取“索”姓。
溥侊是载洵独子,自幼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府内外通称“侊大爷”,是京中有名的贵胄公子,也是痴迷京剧一掷千金的“追星一族”。从1924年开始,溥侊被红极一时的著名回族青年坤旦黄詠霓(艺名雪艳琴)所吸引,十年间痴心不改,直到1934年才算实现心之所愿。而后与原配离婚,与雪艳琴婚后一切遵从回教习俗。
雪艳琴与溥侊结婚后息影舞台,1941年生子黄士骧。
时间漫过生命的转轮,开始定格到士骧先生了。
士骧自幼随母从艺,特请富连成坐科出身张盛利老师开蒙,工老生,又从杜奎三老师吊嗓。1957年,黄士骧加入北京青年京剧团,并投拜老生名家贯大元为师,同时跟随于世文学戏。于世文先生宗余,贯大元先生一心学谭。士骧有了这样的老师,艺术功底怎能不深厚扎实,戏路怎能不广,能戏又怎能不多呢。士骧先生在当今京剧界被认为是腹笥渊博无可替代的硬里子,是“被二路耽误”的大师级表演艺术家。
本书作者是近年来涌现的自由作家,其首部作品,是与母亲共同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华彩春秋》,经由广播电台播出后反响热烈。十年来她孜孜矻矻笔耕不辍,先后有百余万字的多部著书问世。
为本书题签的毓峋先生与士骧一样同是道光帝玄孙。曾祖父为道光五子惇亲王奕誴;祖父载瀛;父溥佐为皇室书画家。毓峋幼承家学研习丹青并得真传,作品广受推崇。该部《凡尘皇胄》能与毓峋先生结缘也可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了。
如今,这部长篇传记文学力作《凡尘皇胄》业已杀青。从中我们将会看到,这一位昔日的末路王孙,今日的国剧名匠,是如何在如梭的岁月里与流离的往昔中,潺潺的生命之河与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一步步成长和渐而成名成家的。
书中所沉淀的不只是记忆,而是岁月翻过的每一页。
《凡尘皇胄》充满了绚烂与纯粹,写满了磨难与传奇,这些渐行渐远的生命珍藏今天已经如实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她必为我们带来那记忆中沉积下来的纯真与感动。
《凡尘皇胄》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出版社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文化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文化、艺术、教育、科技、文史、卫生、经济管理等类别图书及各领域学术专著。本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华文化书局,1938年迁入香港,1955年更名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为中国文化出版社。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出版社历经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秉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繁荣”的宗旨,竭诚致力于祖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不断繁荣,出版了数万种图书,业务范围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出版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编著者多元化的出版需求,经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批准,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注册成立了旗下专业化出版机构--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当代文艺出版社,使中国文化出版社整体实力更加雄厚,业务分类更加精细,市场适应能力更加强劲。目前,中国文化出版社暨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当代文艺出版社已成为集图书编辑出版、书刊代理发行、书籍装帧设计、书刊排版印刷、国际刊号管理、文化艺术交流于一体的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机构。
(正文已结束)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